人怕伤心,树怕伤皮。这个心就是说的人的自尊心。
人的自尊心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的,它是在人的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大约从幼儿第一次逆反期开始,人的自我意识开始初步产生,这时人把自己和他人以及周围事物区分开来了。这种区分使得幼儿有了自我保护意识,自尊心就开始萌芽了。
自尊心的作用是保护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它是个人的自我疆界,凡是对自我疆界有侵犯的人和事,都会损害人的自尊心;凡是有利于加强这个疆界的人和事,都会提升人的自尊心。人的生活经验就是让人学会不断地提高对与之发生作用的人和事的认识和相处能力。
自尊心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在一生中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自尊心的发展是同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同步的。人的认识能力随着生活实践而不断提高,人的自我意识内容也不断地丰富发展。到了人的自我意识快速发展期,即青春期,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人自尊心就从萌芽期的模糊而脆弱,达到了初步建立阶段。其后,到了青年中后期,随着人的社会实践不断地丰富,人对自己的自我意识就逐渐稳定了,其自尊心也就基本建立起来了。
自尊心建立起来后,也会经历一个峰谷,同人的职业发展相伴随,职业发展的高峰期,也就是人自尊心最为强烈的时期。随后,当人步入老年生活后,人的职业生活结束了,其职业活动成果减少了,社会联系减弱了,其自尊心也慢慢地会受到消弱,慢慢地进入到低谷期。
从人的自然发展过程看,自尊心的成长同人的需要层次逐步满足有很大关系。当一个的努力只能满足人的生理和安全需要时,其自尊心是比较低的,低自尊者特点是比较脆弱的,其维护自我疆界的能力是不足的;当其能够满足自己的社交需要时,也就是他在职业生活中建立了广泛的社会联系时,其自尊心就能够比较地稳定下来,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其自我是比较地强大的,能较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当其能满足自己的尊重需要时,他在人群中的位置也是比较高的,在社会中担当一定的责任,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其不仅能维护好自己的利益,已经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实现自己的利益了;当其能够满足自己的自我实现需要时,其自尊的需要就达到了比较好的满足,他在工作生活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社会承认,他的工作成果已经能够造福社会广大的人群。用毛泽东的一句诗可以很好地描述它这时的状态:“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总起来说,人的自尊是同其社会性发展密切相联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发展得越好,其自尊心发展也越好。他为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越大,其自尊心发展就越完善。
把自己融入社会,奉献给社会,是人自尊心发育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