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最头痛的事,莫过于孩子不和家长沟通了。家长这时往往是又急又气,爱莫能助:既割舍不了,又出不上力。家长心里的话:要是换作是别人,一千个也不理他了。明明家长眼里是个陷阱,说多少,孩子偏偏要往里跳,你说家长能不急!
孩子不和家长交流了,家长们首先要扪心自问自己到底错在哪里?表面上错在孩子,实质上是家长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轻则说,孩子已经不信任家长了。往重里说,可能是家长的进步已经跟不上孩子的脚步。
很多时候,家长们往往“气急败坏”地强制和孩子沟通,进入了“暴力沟通”模式中,或者声色俱厉,或者又打又骂。可是家长们很快就会发现,这样做是完全无效的,甚至于适得其反,孩子快速地和家长们敌对起来。
为什么?孩子从小是把父母看作英雄来崇拜的,对父母的话也是言听计从的。只是到了初中阶段,孩子随着眼界的扩大,有了独立思考能力,如果这时的家长没能理解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沿用过去的惯常做法,就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和反抗。家长们沿用过去的方法,辅之以暴力的沟通方法,叫做“简单粗暴”。简单粗暴的与孩子沟通持续若干年,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一生:让孩子在与父母及他人沟通中留下浓重的阴影,出现社交障碍和社会适应困难。
怎么办?家长要设身处地理解孩子。我们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成长中的孩子就是这样,他们的身心变化是巨大的。家长们平时就需要多看一些心理学书籍,理解青春期的孩子身心特点:特立独行、彰显个性、强调个人价值,自尊心强,希望得到家长和周围人的认可。父母的成长须要和孩子的成长保持同步。
家长要改变和孩子的交往模式。以前,是家长主导的,居高临下的,现在要改换成以孩子为主,平等相待的模式。这时,家长们需要调整自己的语言、语调和表情,变得温和、亲切和平等,避免命令式、权威式和指导式的沟通。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只有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才能走进孩子的心里。走进了孩子的心里,才能使沟通有效,帮助孩子解决成长中的困惑。
要和孩子多有一些共同活动。这包括亲戚朋友的聚会,野营活动,一家人一起的旅游等。还有父母和孩子共同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比如跑步、乒乓球、羽毛球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能够增进父母和孩子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为亲子间的深度沟通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把握好和孩子交往的分寸。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一生中都在变化:孩子幼小的时候,家长是孩子成长的港湾;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家长是孩子成长的协助者;孩子成年后,家长是孩子成长的欣赏者。即使是同一个时期,家长应该成为孩子成长的坚强柱石,却不包办代替,鼓励孩子独立的探索精神和自我成长。
|